2016年06月01日
6月起两大快递政策来了:消费者凭证寄件、企业凭证“上岗”
6月1日起快递单需实名制 包裹需检验通过才能封装
5月31日消息,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作为国家行业标准,6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寄包裹除了必须出示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快递单 必须实名、包裹也必须先通过快递员检查验视。《规范》明确了快递企业应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对快递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管控,对于属于禁止寄 递物品的快件,快递企业应坚持“即查即停”原则,即在整个快递生产环节中一经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对该件进行操作,并按法律法规和邮政管理部门关于禁止寄 递物品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置,确保寄递渠道安全。
为保障收寄安全,《规范》提出,收寄快件时,快递业务员应按照《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提示寄件人如实申报所寄物品,并根据申报内容对交寄的物品、包装物、填充物等进行实物验视,快递企业必须对快递运单信息进行核对。接单时,快递业务员应提前告知寄件人相关要求,寄件人拒不配合的,快递业务员应拒绝收寄。
快递企业在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日常安全管理等活动时,应优先考虑保障快递业务员、用户及公众的人身安全;在快件操作过程中,若发生安全事件,应将保证人身安全作为第一要求。
此前,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的制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安全为基,着力建设安全邮政的有效抓手,有利于夯实行业安全基础,完善行业安全生产体系,提升行业安全监管水平,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
国家邮政局重拳出击 6月起开展快递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
6月起,全国将开展一场快递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以遏制企业未经许可经营快递业务等行为,维护快递市场秩序。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快递市场监管,国家邮政局针对当前许可类违法行为高发的态势,按照处罚和规范相结合的要求,决定启动该项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并对工作重点、实施步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次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一直持续至12月底,邮政管理部门将主动出击,从严治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打击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维护快递市场秩序,促进快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个别企业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虽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但超范围开展快递业务经营,特别是以经营快递业务名义违规招揽加盟商,严重扰乱了快递市场秩序,同时也误导了广大有意投资从事快递业的加盟人,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对此,国家邮政局发出监管提示,依据法律法规对相关主体提出要求。
在此基础上,国家邮政局决定在全国开展快递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重点查处以下违法违规行为:未经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设立分支机构未备案,超地域范围经营,委托未经许可企业经营或超许可范围委托经营,违反加盟管理规定,未按期提交年度报告书,停止经营未告知并交回许可证,以及骗取经营许可,办理备案、变更等弄虚作假行为。
此次专项行动将分为“三步走”。5月底前为动员部署阶段,各省(区、市)邮政管理部门要根据辖区行业实际情况制订细化实施方案,部署专项整治工作。6月至11月为专项检查阶段,要求各级邮政管理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结合本地日常监管、消费者申诉和案件线索举报工作情况,强化动态监管,并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全面查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类案件,规范市场秩序。国家邮政局将结合执法规范年活动,组织对部分重点地区开展检查和暗访,对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对行动迟缓、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将重点督办,重抓实效。12月进入总结提升阶段,国家邮政局将根据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梳理不足,开展评先树优工作,不断规范快递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为保证专项行动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国家邮政局对各级邮政管理部门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和责任分工,突出整治重点,完善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二要依法清理整顿,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对各种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严厉打击,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持对许可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快递市场秩序。三要发挥合力作用,使跨区域协作监管机制、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得到全面落实。四要注重信息报送,对专项行动的工作进展、案件统计、主要成效和遇到的问题及时汇总和上报。
此前,国家邮政局召开专题会议,就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行部署。会议要求各级邮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要求,坚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其中,着重提出创新监管手段和方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多项具体要求。
来源: 物流时代周刊